查看原文
其他

张伯伟:我为什么要在退休前开一门中国文学批评课

张伯伟 程门问学 2024-02-05

编者按:

上学期,张伯伟教授给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开设了一门中国文学批评课,极受好评。他为本课程撰写的讲义,也正在陆续完稿、刊发。程门问学经授权,将分期连载课程讲义。第一讲《中国文学批评课·序说》,已刊于《中国诗学》第三十四辑(2022年12月出版)。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分“课程由来”。


张伯伟教授在讲课中


中国文学批评课 · 序说


一、课程由来


 “中国文学批评史”作为一门现代学术中的学科,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。在其初创期,南京大学对该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众所周知,第一部国人撰写的批评史,是1927年时在金陵大学(今南京大学)任教的陈钟凡先生的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。其后郭绍虞在1934年出版了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上卷,在材料和方法上奠定了这一门学科的基础。郭氏之后,资料更为详赡,分析更趋细密,体系更有新创的,是故南京大学教授罗根泽先生的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。虽然这部书未及以完整的面目问世(罗氏生前仅印出先秦至晚唐五代部分,两宋阶段是作为其遗著出版的),但由于以上诸特点,此书一向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。


陈钟凡先生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


罗根泽先生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


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有关文学批评的著作兴盛一时,如方孝岳的《中国文学批评》、朱东润的《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》、朱自清的《诗言志辨》、傅庚生的《中国文学批评通论》等。不久前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的胡小石先生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抄本(有胡先生批注),可能是实际最早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(目前正在整理中,拟交付商务印书馆收入“中国现代学术名著丛书”)。在资料的辑注方面,则有王焕镳编的《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集》(1936)和程千帆先生用于金陵大学授课而编的《文学发凡》(1943,后易名为《文论要诠》,又改为《文论十笺》),尤其是后者,通过富有匠心的编排,显示出以中国文论资料建立文学理论系统并颉颃西洋的用心。


胡小石先生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抄本

程千帆先生《文学发凡》

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专著的研究,也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。以《文心雕龙》和《诗品》为例,其奠基之作,就有黄侃的《文心雕龙札记》(1927)和陈延杰的《诗品注》(1927)。《文心雕龙札记》虽然是早年在北京大学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,但其书三十一篇中,《原道》以下的十一篇是他去世后,在中央大学《文艺丛刊》的纪念专号上刊出。《诗品注》则是在中央大学(今南京大学)的授课讲义。其它如范文澜的《文心雕龙注》(1929)、刘永济的《文心雕龙校释》(1948)、许文雨的《诗品释》(1929,后收入其《文论讲疏》,1937)、陈柱的《诗品参评》(1929)、钱基博的《文心雕龙校读记》(1935)、《钟嵘诗品校读记》(1931)等,也都是以他们在南北各大学授课讲义为基础而成的著作。可以说,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,是与现代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密不可分的。直到五十年代后期的学术“大跃进”,大学生写“红皮文学史”,北大、复旦的学生写《中国文学史》,南大的学生就是写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,虽然最终未写成,但这样的选题本身就表明时人对自身学术传统的某种认同。

黄侃《文心雕龙札记》

陈延杰《诗品注》

从以上挂一漏万的列举中不难看出,民国年间金陵大学、中央大学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和水平,这是值得我们荣耀的。四十多年前,我作为南京大学的本科生,还选修过“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史略”(管雄先生主讲)、“中国古代文论选”(陈瀛先生主讲)、“《文心雕龙》研究”(周勋初先生主讲)等课程。但是在今天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课程设置中,几乎没有“中国文学批评史”类,并且由来已久。今年初文学院领导换届之际,我提出这个问题,表示愿意在我退休之前给本科生开设这一课程,得到了院领导的同意和支持,所以有了这学期的“中国文学批评”的课程。


今天开设“中国文学批评”课,并非出于“人有我无”,从而“这山望着那山高”的羡慕之心,在我看来,其意义有大小两端:小而言之,南京大学的前辈在这一领域中曾作出卓越的贡献,如果想自豪地接受这份荣誉和遗产,我们需要在这一领域中作出无愧前人的贡献,所以人才培养不可或缺;大而言之,我认为今日中国文学研究困境的症结之一,就是缺乏“文学批评”的修养和训练。现代学术中的文学研究,是以文学史为核心展开的,包括史料、作家作品以及地域、流派和演变的梳理。瓦尔特·本雅明有一篇短文的题目深获我心——《批评是文学史的学科基础》(1931,见汉娜·阿伦特编《启迪:本雅明文选》附录《本雅明作品年表》),此文在其生前并未刊行,现在也未有中译。这个题目就像是一句标语或者一面旗帜般的醒目,如果用严羽论诗的话来形容,就是“沉着痛快”(《沧浪诗话·诗辨》),直击问题的核心。要说有什么不满足,那就是在我的认知中,文学批评不仅是“文学史的学科基础”,也是文学研究的灵魂。虽然我们绝无奢望通过一门课程就能解决文学研究的症结,但有了这番意识,有了这个基础,就可以为解决这一症结清除前进道路上的某些障碍(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上的障碍)


(未完待续)


>原载《中国诗学》第三十四辑(2022年12月)



【问学书屋 · 今日推荐】

《回向文学研究》

张伯伟 著
商务印书馆2022年12月出版
定价:198元
点击书影进入问学书屋购买签名本

【相关阅读】
张伯伟教授《回向文学研究》出版——为何不是回归或回到?
张伯伟:漫话中国文学批评
张伯伟:我是怎样研究《诗品》的
张伯伟:《中国诗词曲史略》新版前记
张伯伟:学术传统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——为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而作

张伯伟:“行道救世,保存国粹”——程千帆先生的精神遗产

张伯伟:现代学术史中的“教外别传”——陈寅恪“以文证史”法新探

张伯伟:说先师闲堂赠潘石禅先生诗兼述往事

张伯伟: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——《程千帆古诗讲录》编后记(上)

张伯伟: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——《程千帆古诗讲录》编后记(中)

张伯伟: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——《程千帆古诗讲录》编后记(下)
张伯伟:程千帆先生诗论选集《唐诗的历程》导读
张伯伟:我的读书生活 | 附推荐书单
不受人惑——张伯伟教授寄语2021届毕业生
张伯伟:浅谈蹇斋之学——写于周本淳先生百年诞辰之际
张伯伟:“永恒的前进者”章培恒先生

张伯伟:绕谿师的“藏”与“默”

张伯伟:有思想的顽童——许志英先生

张伯伟:《燕影烟痕:当代学人手钞涉江词选》序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张伯伟:我为什么要在退休前开一门中国文学批评课

张伯伟 程门问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